转载自国家林草局网站(www.forestry.gov.cn)、中国绿色时报
第一次看到这种颇有个性的小动物,是近20年前,在美国阿拉斯加苔原上散布各处的小池里。
那是夏末秋初之际,天色已晚,路过一处池畔,见水面有个棕褐色的物体不停地游来游去。我好奇地凑上前去观看,它爬到对岸边上,先用牙齿啃着灌木枝叶,接着用嘴咬住枝梗,一路拖蹭着,奋力把枝叶叼回水中,然后边衔边划水,直到水中央架起一座高起的圆顶,它又“咕噜”一声潜下水,开始在水下固定枝条。
我和伙伴随即发现池塘里至少有两只动物忙碌地游来游去。咦,这是什么动物呢?它们住在这水池里吗?啃树枝是在做啥呢?心里不停冒出一串问号,很幸运的是一位公园巡护员刚好从旁经过,解开了我心中疑惑。原来这个动物是“河狸”,那一座用泥巴和树枝砌盖而成的圆锥状“建筑”正是它们的家,搬回来的树枝叶插入自家附近的水底“冷藏”,便成为它们储存于“天然冰箱”的存粮。
有趣的是,有只河狸忙了半天,可能有点饿了,顺手便抓起刚拖下来的叶子吃得津津有味。看到我们一行人闲坐岸边,不仅不害怕,还不时游过来察看动静。但另一只河狸脾气就大一些了,翘起尾巴用力拍着水面。
之后我查询了有关河狸的知识。
河狸是世界第二大的啮齿动物(仅次于水豚)。它们有厚厚的毛皮、蹼脚和扁平的鳞片尾巴。强壮的颚骨和坚固的牙齿使得它们可以咬断树木,用以建造住家和水坝。有趣的是,英文俚语“busy as a beaver”(像河狸一样忙碌)、“eager beaver”(急切的河狸)反映了在西方社会河狸是勤奋和卖力干活的代名词,这也代表着河狸的勤劳被人们公认。
当今世界河狸有两大类,北美河狸和欧亚河狸。我在阿拉斯加看到的为前者,在中国新疆阿勒泰山地区分布有河狸,被称为蒙新河狸(亚种),被列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设有布尔根河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狸的身体肥大,在陆地上行动时显得很笨拙,但十分擅长游泳。河狸头大、腿短、后脚趾间有蹼。扁平的尾巴犹如船舵,能掌控水中游行方向,且在水中能闭气15分钟之久。我和伙伴们曾试着捕捉写真,可惜光线太暗,它们游水动作又快,画面模糊无法辨认。
与头部比例相较,河狸具有很大的牙齿,而且会伴随年龄增生,它们会透过不断啃咬木头来防止门牙变得过长。它们还具有可闭合的鼻孔和耳朵,这让它们适应成半水生动物,活动于陆地和水中。
后来我才知道,河狸是一种夜行动物,主要活动于夜间。而它们利用尾巴用力拍击水面,竟是在那当下把我们当成敌人了——想趁着敌人被惊吓的当口,潜逃入水以躲避可能的威胁。
世上所有河狸都需要在有水的地方才能生存。它们在河流、湖泊、沼泽附近修建起长长的水坝,只要看过一次“河狸小屋”,就不会忘记那独具特色的“天然建筑”——像是在水边建起一座蒙古包。“河狸小屋”在陆地上没有入口,只有通过水底才能进入“内室”,且通常为两室,一个是用于晾干,一个是干燥的休息室。小屋的空间并不大,当一个家族数量扩大时,它们会建造新的水坝巢穴。
河狸咬断树枝建造水坝,让流动水体成为一方池塘,是为了有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还可以防范狼、狐狸等天敌。秋末时,河狸还会在巢穴外表抹上泥土,冬季来临时,坚硬的外围“墙壁”可以防止狼等天敌从外部靠蛮力摧毁巢穴。河狸还会挖掘小运河,让上游大量的流水注入它们所居住的地区。
河狸有强烈的领地意识,对外来入侵的同类会发出警告甚至爆发武力冲突。它们通过气味来分辨家庭成员,无论雄雌,在其尾巴基部均具有特殊的分泌腺体,能分泌一种类似麝香的物质,这种气味同样也适用于识别其他河狸。研究显示领土接近的河狸家族间会相互视为“邻居”,互相之间的容忍度很高,在对方领域活动时不会被驱逐。
我曾在池畔看到过河狸咬断的树木,其横切面齿痕之工整细腻,犹如机器钻凿,真是令人惊叹不已,难怪河狸会被誉为“自然界的水坝工程师”。(吕传彬)
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龙蟠路159号 邮编: 210037
版权所有 © 2020-2021 南京林业大学 保留所有权利